黄瓜霜霉病
|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 作者-D Yan | 2012-08-12

黄瓜霜霉病

叶面发病状

黄瓜霜霉病危害

田间危害症状

简 介
英文名  Cucumber downy mildew 
异名  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 
病原  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  黄瓜、香瓜、南瓜、丝瓜、葫芦等。 
危害  发病特点是来势猛,病害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在流行年份受害地块黄瓜减产20%~30%,严重流行时损失达50%~60%,甚至绝收。棚室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 危害 叶片。开始病部呈现水浸状斑点称“小油点”,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棚内一片枯黄。春秋两季是发病高峰期。 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孢子囊淡褐色,柠檬形,单胞,顶端有突起。 病原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将孢子囊吹去。冬春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秋露地瓜秧和保护地病秧,以及来自苗床的带病苗。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侵入,病害潜育期为3~7天,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于叶片表面,引起再侵染。病菌孢子囊形成要求有高湿环境,萌发和侵入过程则只有在水膜、水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1)环境:温、湿度是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叶面没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发和侵入,病害就不会发生。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发、侵入,易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病菌的萌发和侵入需要有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温度在10~20℃范围内即可萌发侵入,并引起植株叶片发病。 
(2)栽培: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引起病害加重发生。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应选择抗病性强的津杂1号、津春3号等品种。②采用无菌沙土或沙壤土育苗,培育无病壮苗。与南瓜进行嫁接换根栽培,增强抗病性。③采用膜下沟灌,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选用透光率高、无滴效果好的塑料膜。④定植时合理密植,结瓜后及时打去底部老叶,增加田间通透性,减少病源。⑤棚内局部发病重,但瓜秧较健壮,可以在晴天上午浇水后将棚室封严,迅速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升高到42~45℃,2小时后多点通风。⑥整地时要施足底肥,浇水时随水追施适量速效性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 
(2)物理防治:用50~55℃水浸种10~15分钟。 
(3)药剂防治:①在棚室栽培条件下,尽量用烟剂熏蒸和粉尘法防治,用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分别均匀放在垄沟内,然后将棚密闭,分别点燃烟熏。②出现中心病株用5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用60~80克/公顷,或25%嘧菌酯悬浮剂用450~600克/公顷,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或70%代森联干悬浮剂1.5~1.8千克/公顷,10%氰霜唑悬浮剂750~1000毫升/公顷,或66.5%霜霉威600~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或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300~400倍液,或18%百菌清·霜脲氰悬浮剂2.55~2.85升/公顷,或。20%三乙膦酸铝复合水剂100~2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8~2.25克/公顷

|<< << < 1 2 > >> >>|



顶部
关于我们 | 免责申明 | 联系我们 | 站内留言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网站捐赠
Copyright © 2012 www.agr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13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