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
|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 作者-D Yan | 2012-08-14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葡萄霜霉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分布,多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和年份,在5-6月份开始发生。病害流行年份,病叶焦枯早落,病梢扭曲,发育不良,对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


中文学名:葡萄霜霉病
拉丁学名:Plasmopara uiticola(Berk.dt Curtis)Berl. Et de Toni
界:真菌界
亚门:鞭毛菌亚门
纲:卵菌纲
目:霜霉目
属:单轴霉属
分布区域: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分布。


主要症状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新梢、卷须、叶柄、花序、果柄和幼果。叶片受害,在叶面上产生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淡黄色小斑,随后渐变淡绿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块。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枯焦,早期脱落。嫩梢受害,初生水渍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霜霉状物,后期病组织干缩,新梢生长停止,弯曲枯死。卷须、叶柄、幼花序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新梢相似,于病部产生霜霉;如若早期侵染,则最后变褐、干枯及脱落。幼果受害,病部褐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状霉层,软腐,但在果粒表面很少产生霜霉,萎蔫后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被侵染。葡萄霜霉病一般多于7月份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发病渐多,8-9月为发病盛期。但在5-6月份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于6月中旬也可以开始发病。果园低洼,植株过密,棚架过低,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时,则发病较重。  
  叶片受害,最初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状不一,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状物(病原菌的孢子梗与孢子囊)。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叶易提早脱落。 
  嫩梢、卷须、叶柄、花穗梗感病,病斑初为半透明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呈黄褐色至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较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梢生长停止,扭曲,严重时枯死。 
  幼果感病,病斑近圆形、呈灰绿色,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后皱缩脱落,果粒长大后感病,一般不形成霉状物。穗轴感病,会引起部分果穗或整个果穗脱落。


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Plasmopara uiticola(Berk.dt Curtis)Berl. Et de Toni.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暖冬地区,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的叶片内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其卵孢子随腐烂叶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绿色组织上,由气孔、水孔侵入,经7—12天的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间生成,清晨有露水时进行侵染,没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 
  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8℃,最适宜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最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 
  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感病程度不同,欧亚品种群的葡萄易感病,欧美杂交品种较抗病,美洲品种较少感病。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利于发病;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也利于发病。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该病发生的轻重与否,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 << < 1 2 > >> >>|



顶部
关于我们 | 免责申明 | 联系我们 | 站内留言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网站捐赠
Copyright © 2012 www.agr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13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