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
|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 作者-D Yan | 2012-08-14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种植期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为一种真菌,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主要危害棉花的维管束等部位,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根据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专门名称来分别细指。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或者种植管理等方式来防治。
中文学名:棉花枯萎病
别称:半边黄、金金黄、萎蔫病
病原中文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主要为害部位:维管束


病害症状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症状常表现多种类型: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等;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1] 
  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1] 
  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 
  黄化型: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本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红叶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现出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征

  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esinfectum(Atk .)Snyder et Hansen),菌丝透明,具分隔,在侧生的孢子梗上生出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两端稍尖,具2~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22.8~38.4×2.6~4.1(μm)。中国棉枯萎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分为三种培养型:I型纺缍形或匀称镰刀形,多具3~4个隔,足胞明显或不明显,为典型尖孢类型。Ⅱ型分生孢子较宽短或细长,多为3~4个隔,形态变化较大。Ⅲ型分生孢子明显短宽,顶细胞有喙或钝圆,孢子上宽下窄,多具3个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多为单细胞,大小5~11.7×2.2~3.5(μ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黄色,单生或2~3个连生,球形至卵圆形。枯萎病菌的菌落因菌系、生理小种及培养基不同而有差异。该病菌的生理小种国外报道有6个,中国除第3号小种外新定7号、8号二个新小种,其中7号小种在中国分布广,致病强,是优势小种。


传播途径

  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绒带菌,硫酸脱绒后,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对病区扩展仍起重要作用。[3]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在导管中产生分生

|<< << < 1 2 > >> >>|



顶部
关于我们 | 免责申明 | 联系我们 | 站内留言 | 友情链接 | 站点地图 | 网站捐赠
Copyright © 2012 www.agr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13243号